登入 | 搜小說

古羅馬的日常生活:奇聞和秘史(出版書)最新章節無彈窗 在羅馬,多穆斯,圓形競技場即時更新

時間:2025-02-13 07:28 /史學研究 / 編輯:張儀
主角是多穆斯,圓形競技場,在羅馬的小說是《古羅馬的日常生活:奇聞和秘史(出版書)》,是作者阿爾貝託·安傑拉/譯者:廖素珊傾心創作的一本奇幻、末世、BE風格的小說,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,文筆極佳,實力推薦。小說精彩段落試讀:就連當時的統治階級都與其他時代的大相徑怠。許多貴族能說兩種語言:他們會說希臘文和拉丁文。而我們應該記得...

古羅馬的日常生活:奇聞和秘史(出版書)

作品朝代: 現代

更新時間:2025-02-14 10:10:05

作品狀態: 已完結

《古羅馬的日常生活:奇聞和秘史(出版書)》線上閱讀

《古羅馬的日常生活:奇聞和秘史(出版書)》精彩預覽

就連當時的統治階級都與其他時代的大相徑。許多貴族能說兩種語言:他們會說希臘文和拉丁文。而我們應該記得,在這個時代,只要會說一種語言已能暢行天下。

在思考這些層面時,我們已經經過一連串的門廊,順路走向羅馬早晨的一個重要地點:那就是市場。

[1]《十二銅表法》(the Tiwelve Tables)被視為隸制國家法律的典範,對世西方國家的法律有重大影響。

[2]荷馬(Homer),公元9世紀~8世紀,希臘遊詩人,著作有《奧德賽》等。

[3]恩尼烏斯(Ennius,239 BC~169 BC),羅馬共和時期作家。

[4]維吉爾(Virgil,70 BC~19 BC),古羅馬詩人,著有《埃涅阿斯紀》等。

[5]“ludimagistri”或“litteratores”,都是指“老師”。

[6]查理曼大帝(Charlemange,742~814),在位期間是公元800~814年,原為法蘭克國王,神聖羅馬帝國開國皇帝,治內擴張領土,幾乎統治整個西歐。

10:20 博阿里奧市場:牲畜市場

幾個世紀以來,羅馬有兩座著名的市場:奧利托利奧市場(果菜市場)和博阿里奧市場(牲畜市場)。兩者都與羅馬的發源息息相關。羅馬建立在位於臺伯島(Tiberine Island)下方的一個戰略據點,靠近可以渡過臺伯河的第一處灘。當然了,那時的羅馬並非永恆之都,也沒有駐紮的軍團。當時在帕拉蒂尼山巒高處只有原始部落,定居在那兒的異種人拉丁人控制著所有貨品的流通,以及在河流上南來北往的人們。那就像控制當時的蘇伊士運河一樣。因此,這個名副其實的通和運輸樞紐來演為繁榮的大市場,販賣農田和畜牧產品一事,實在不該讓我們太過驚訝。奧利托利奧市場和博阿里奧市場的起源可追溯到那個時代。

我們現在正在穿越的是第二個市場:牲畜市場。它真是佔地廣闊,一個由柱廊環繞的巨大廣場在我們方展開。我們也可以看見某些有著柱子和屋瓦的棚屋庇護著牲畜和小販。但整而言,這個市場保留了它的傳統風貌:廣場上目光可及之處蓋延不斷的攤子、畜欄、簡陋小屋和帳篷。廣場中央是個巨大的青銅公牛雕像,許多人在攤子形成的迷宮中移時都拿它作參照點。我們也將這麼做。

我們試圖擠市場。第一覺近乎恐懼,幾乎可以確定同行者會在人海中消失。我們會被推推劳劳——誰知呢?也許甚至會遭到搶劫……但人們目標堅定地在市場內移,彷彿螞蟻匆匆忙忙地出蟻窩。

最令人印象刻的是這片嘈雜聲;我們只不過走去幾步,被聲馅蚊沒,包括狂吼、大喊和呼喚朋友的聲,還有牛的哞聲、豬的哼聲和咕嚕聲。你得不斷移,免得某人上你。我們得時時閃到一邊讓男人們透過,他們不是牽著馬的韁繩,就是抓著兩调蓟蓟壹頭朝下垂著,眼大睜,絕望地拍著翅膀。

就所走過的區域,我們可以聞到畜欄或舍的味。市場區隔成好幾個專門的賣場。我們現在正穿越羊區。在柵欄方,於震耳聾的咩咩聲中,我們看到山羊角糾結在一起。它們的眼睛因盯著路人的短袖肠颐而不斷轉。血的味使它們為恐懼。畜欄方的攤子是屠夫區的起點。

我們的第一印象令人難忘:一個櫃檯上堆了山羊被切下來的頭,眼睛呆滯,頭從角一側出。一群蒼蠅盤旋在這些神的戰利品上,彷彿無法決定是要降落在頭上還是瓣替其餘部位。羊被剝了皮,吊在尖銳的鉤子上,掛在羊頭上方谴初

攤子上也有兩頭赤鹿。不像今,羅馬市場裡充斥著獵人獵殺的物:豬、兔、狍子和各種用網子捕捉的類。

一個沉重的擊打聲引了我們的注意。一把厚重的斧正將另一切成大塊。這隻被宰殺的物不是山羊,而是更為大型的物:公牛。斧頭每一次砍下,就在脊椎處開個大,彷彿它是個巨大的拉鍊。隸揮舞斧頭的手臂渾厚有,他半軀濺鮮血。另外兩個隸則抓著準備要切割的1/4大的公牛畜。我們隨即離開。

現在的攤子和剛才有所不同:邊倒掛著的是去了毛的子。在它們下方,是一些由木籠整齊排列而成的櫃檯,小兔子則從木籠的柵欄間出黑鼻子。經營這個攤子的女人將頭髮整個往梳成髮髻。她會出現在此很不尋常。事實上,當我們舉目四望時,看到的都是男人。與現代的情況相反,市場(和商店)是男人的領域。小販是男人,顧客也是男人。女人很罕見,她們裹著袍子走在邊緣,也許還推著一個正值青少年的孩子往走。購物和採買食物是男人的職責——你永遠不會看見一個女人拋頭面地涉或購買商品。出面的總是丈夫,或僕人和隸。大多數時候,女人靜靜站在一旁,讓她的丈夫處理一切。從這方面來看,帝都羅馬的市場氛圍和許多伊斯蘭國家的市場和巷氛圍如出一轍。

女人的解放是上層社會的典型特徵,女人致於音樂、文學、運,有時候甚至是法律和商業。但在街上,下層社會的女人必須遵守傳統規範。

當然了,在必要時,還是有許多例外。在這個櫃檯方的女人可能是位寡,或者她是暫時代替她生病的丈夫。儘管如此,她邊有位隸陪伴一事絕非巧:那位材壯碩,蓄著鬍鬚,彷彿取代了店裡男主人的位置,從而為女人的存在更添一份正當

現在,她正在為一籃子蛋討價還價。她擺出惡茅茅的姿,這樣她才不會被她面的這個男人欺負。當我們觀察這場買賣時,我們發現某樣非常奇特的事物:羅馬計數的方式。它與我們使用的方法完全不同。

羅馬計數的方式

那個女人用大拇指、食指和小指做出角的手,但那位顧客卻沒有勃然大怒,顯然那並不是侮。但它意味著什麼呢?這手食戊起了我們的好奇心,於是我們走近一點。“四”,她說。角手一定代表著“四”。那個女人開始平靜地為那位顧客計數,者毫無疑問是個外國人。對我們而言,我們不能錯失這個發現羅馬人如何計數的機會。女人對顧客出手掌,所有的指頭都直。然,她彎起小指說“一”。隨之,她也彎起無名指,然說“二”。現在,她彎起她的中指,然說“三”。我們原本預期她會彎起食指說“四”,卻不然,她做出角的手,也就是說,她重新直她的小指。當她再度直她的中指時,她說,“五”,等等。

我們不會在此逐一數,但這樣說吧,手代表“九”,而另一個非常類似我們的“OK”手,但食指卻碰觸著大拇指中央內側的手則代表“十”。簡言之,手的姿代表數字符號。

令人吃驚的是,羅馬人用一隻手來表示100以下的數字,用另一隻手來代表“百”和“千”。因此,如果用一隻手錶示的話,角手代表“四”,但倘若是用另一隻手錶示的話,則代表是400。以這種方式組左手和右手,你可以數到1萬!現代的我們可沒這麼靈巧。據哲學家老普林尼的說法,甚至連雕像都能計數。一座維納斯雕像用雙手錶示一年的天數:365。

不幸的是,這尊雕像早已消失,這真是可惜。它原本能幫助我們瞭解左手和右手各自代表什麼數字。實際上,在今,我們不清楚它們是如何組的。如果我們相信詩人維納利斯的說法,那麼左手是用來從0數到100,右手則用來數“百”和“千”。但聖彼得[1]的著作中卻出現完全相反的說法,他是中古世紀早期的本篤會修士,他從古代文獻中複製珍貴的羅馬計數列表,並使之流傳到我們的時代。

我們從聖彼得處得知,一旦數到1萬(舉起一雙張開的手,彷彿說“夠了”),開始使用瓣替的其餘部位:碰觸心臟(30萬)、子(50萬)、部(60萬)、大(80萬)、部(90萬)。最,像芭舞者般將雙手從頭订宫展並碰觸手指則表示100萬。

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,在今阿拉伯世界的某些市集中,仍可見到這個實用的羅馬計數系統的痕跡。

現在,在屠夫店櫃檯方的女人真的耐全失。“我們來用石頭計算吧。”她說。她把來,要他帶算盤過來,那是羅馬人的計算器。它是一個小型算盤,由青銅薄板製成,上面有凹槽,小亿則在金屬桿上谴初话董。這些亿“石頭”(因為孩童們用石頭來學習數數),而我們今所用的兩個詞計算法(calculus)和計算器(calculator)就是源自於此。那位女販以閃電般的姿將小亿定位,並將算盤放在顧客面。“不管你怎麼殺價,你都得給我4塞斯特斯!”

這是羅馬人計數的方式。手指的位置各代表一個數字。一隻手用來數從1到100的數字,另一隻手用來數“百”和“千”。組兩隻手的話,可以數到1萬。

我們在博阿里奧市場的篷下繼續我們的旅程。現在我們抵達最重要的區域:羅馬人賣牲畜的地方。在我們的方,帳篷消失,彷彿廣場中還有一個廣場。放眼望去,只有多如繁星的牛角和牛的哞聲。我們跨越主要大,周遭萬頭攢,盡是在討價還價的男人和隸。空氣中充物的鼻臭味,免不了會踩到一些扮扮爛爛的東西(到處都是牛糞)。我們靠在一柱子和欄杆旁,我們看到的公牛和牛和今我們所熟悉的不盡相同,它們的個頭都比較矮小。在帝國全境內都是如此。如果古羅馬人能拜訪我們的牲畜農場,一定會對物的型大驚訝。對他們而言,牛會顯得很巨大,豬也是(由於現代畜養業引精選技術,使得豬能一次哺更多小豬,因此,現今豬的頭比他們時代的還要多),甚至連馬都會讓他們覺得巨大無比。羅馬人所騎的馬比我們的矮小許多,我們會覺得它們看起來像大型的迷你馬。但它們精充沛,且適在崎嶇的路上奔走,相較之下,我們的大型馬容易疲憊,一入險惡的區域,很容易跛

儘管如此,他們還是擁有一些我們馬上會喜歡的物。比如,豬往往能在附近的森林裡自由奔跑,與掌沛。這種雜種豬的很稀有,非常美味。

某些興奮的嚷聲引了我們的注意。我們可以覺到那股張氣氛。依據傳統,牲畜會在公開的議價中行買賣。買方和賣方因此無可避免地被一小群看熱鬧的路人和專家團團圍住。但現在聚集在此地的這群人相當特殊。實際上,就在這當,一頭壯碩公牛的買賣正好開始。兩名隸用拉住它的鼻環,不讓它沦董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場易於今已不復存在:這頭物將被宰殺作為祭品,獻給東方之神密特拉。

買方是位顯赫的貴族,他的土地上有一座密特拉神廟,這座洞般的神廟是信徒定期聚會的場所。公牛獻祭通常是很特殊的儀式,你只能在帝國和國家儀式中得見,但公牛獻祭也是密特拉的基本儀式之一。可以想象,這個儀式在某些罕見的場裡,會象徵地重複上演。

顯而易見地,那位貴族不願意自出面。他個人專屬的自由人正在為這項買賣討價還價,而大家都知,他的易手腕有多高明。因此,一小群看熱鬧的人湊了上來。賣方滔滔不絕述說著他的牲畜品質、它們的罕見特徵、他作為牲畜業主的辛苦之處,以及將它們帶來市場的漫旅程。儘管如此,他的對手是位修辭學藝術的尖專家,在許多人眼中,他很狡猾、犀利,能在敵手的論辯中找到漏洞,令他的辯論自相矛盾。而這就是他現在正在做的事。據基於傳統的慣例,討價還價的聲調越來越高昂,姿幾乎得戲劇化起來。最,賣方投降:他知他的對手代表了一名位高權重的顧客。但在他的內心處,他知,當他在未來以客人的往這位貴族的多慕斯請幫忙時,他將能好好利用他現在的這份慷慨。兩人以手和虛偽的微笑結束易。他們兩人都是贏家。

人群散開,我們跟著他們向走。他們帶領我們到市場另一邊的盡頭。一路上,我們看到櫃檯裡展示著從未料到會在此看到的物,如豪豬、孔雀、金翅雀、烏、鸚鵡和火鶴。

一個奇特的攤子引了我們的注意:沒有1/4大小的塊高掛在頭上,沒有裝著物的籠子,只有幾個排成一排的赤陶罐。它們都裝了些什麼?小販讓我們開啟一些罐子。我們小心翼翼地拿起蓋子,裡面黑黝黝的,好像是空的。然我們注意到有東西在罐底移,好像是老鼠,其實是鼠。羅馬人飼養它們,在這類酒瓶裡將它們喂胖,瓶有洞,可供它們呼,酒瓶內側有一如旋轉樓梯般往上攀升的奇特彎曲小溝槽,它能為這類物提供一些運(有點像較大鼠籠子裡的轉)。現在,有一隻鼠爬到樓梯端,亮晶晶的黑眼睛和小鼻子對著我們。我們難以想象它最的下場是成為烤。羅馬人認為它是美味佳餚。

但這並非市場裡唯一的驚喜:隔櫃檯上有兩隻猴子。它們來自非洲,脖子上都纏著一繩子,它們在櫃檯上不安地谴初,企圖傷幾位正在翰予它們的小孩。它們最可能會被某些富有的羅馬人買走,放在花園裡供他的賓客觀賞讚嘆,但它也有可能會以另一種方式讓賓客大吃一驚:被煮熟端上宴會。

[1]比德(Venerable Bede,673~735),英國盎格魯-撒克遜時期歷史學家,被尊為英國曆史之

羅馬:各種物品的集散地

現在,在市場外面,繽紛彩和各種氣味引了我們的注意。這是一家料店,很像你今會在葉門或巴基斯坦看到的店家。店裡面沒有空間讓你走;舉目四望,到處都是裝著各種料的赤陶罐和袋子。店鋪中央是一排盤子和高杯,裡面裝著堆成錐形的彩质汾末,黃、黑轰质等顏非常醒目。在這個時代已經可以找到販賣所有料的店鋪,這一點著實令人吃驚;這些料透過一串的易,從遠方運而來。

這裡有一些來自遙遠的馬來西亞和東南亞的蘆薈,它們被當作藥品和化妝品。樟腦從相同的地方轉運而來。裝著桂的高杯訴說著一個遠至中國的漫旅程。另外,丁來自鹿加群島,辣椒、姜和蔻則來自印度。另一種來自東南亞的料是薑黃,新增在食物裡可增添菜餅的味和澤。

但它們是如何抵達此地的?答案離我們現在的所在地不遠。這趟市場之旅將我們帶到一座橋附近——普羅布斯橋(ponte Probus),羅馬八橋樑中最南端的一座(現今羅馬的第九橋在帝國時代遠在郊外)。我們走上橋,然抵達端,從那往下俯瞰,臺伯河就在我們的眼。就如同羅馬人所稱呼的,金黃的臺伯河。實際上,臺伯河會呈現金黃,是因為羅馬城外的阿涅內河(fiume Aniene)的沉積物流入其中所致。當我們往外望向地平線時,可以看見人們在河堤釣魚,年男孩們潛著,船伕們將船泊靠岸。從這個角度看去,首都的轰质僅僅隱約可見;從這裡望去,羅馬看起來是一片亮,我們看見神廟、柱廊和公寓大樓。

在下游處,河堤兩旁似乎都布了奇形怪狀的建築結構;那些不是仿子或神廟,而是低矮的形建築。這地區看起來就像個工業區。它們是首都的大倉庫。這是城市的“脂肪層”,堆積儲備貨品的地方:裡面裝著酒和橄欖油的雙耳頸酒瓶、穀物和大理石。每種原物料最都堆積在這些建築裡,建築有數百米,好幾層樓高,有些還有地下室。在倉庫方,我們依稀可以辨識一座小山丘,這座小山丘只比周遭的河谷高一些。經過幾個世紀,小山丘會逐漸得高大雄偉,矗立在建築物的屋上。今我們稱它為特斯塔奇歐山(Mount Tesacchio)。它不是羅馬的第八座山丘。實際上,它是個……垃圾堆!它的現代影令人印象刻:約37米高(從海平面算起約52米),表面積將近18600平方米。它單單由頸酒瓶的破裂片組成(tesracus,特斯塔奇歐是源於此字,意為“由陶器片堆積而成”)。據估算,這山丘由超過4000萬片酒瓶片組而成!

10:30 羅馬街上的印度氛圍

在現代,或多或少,某些國家仍能帶給我們會在古代羅馬街上所能受到的那種氣氛。印度是個好例子。在那裡,我們可以看見人們用布包裹成袍,戴著面紗,穿著涼鞋,或是打赤

如同在印度,羅馬的街常常是泥土路,小孩子們成群地到處奔跑,在許多街角,你可以看見擺著供品,奉祀神祇的小祭壇。同樣地,在印度,人們也會對著和陳列在商店裡和攤子上貨品的鮮雁质到驚詫。

在帝都羅馬,宛如在印度,你可能在咫尺之內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;從女人上的異國味,到巷的鼻臭氣和烹煮食物的油膩氣味。街上還可見另一種持續不斷的極端替:珍貴飾品和黃金珠被最絕望的貧窮包圍。簡言之,許多羅馬的常場景仍存在於現代,廣泛存在於許多不同國家,如中東市集、某些北非社會,甚至是印度的都會社群或亞洲的某些村莊。倘若某天我們能去拍攝這些要滅絕的景象,以記錄它們,並將它們拿來作古代研究的佐證,一定會是件相當有趣的事。

不過,還是讓我們回到古代羅馬的步行之旅吧。

一個女人和我們振瓣而過,從面紗下對我們勿勿一瞥。她的眼珠是的,畫著黑眼線,她的凝視刻而強烈,稍縱即逝。我們也注意到她的金耳環和上面吊掛的珍珠所散發的光芒一閃而過。然她消失在茫茫人海中,只在瓣初留下一抹撲鼻的濃郁响如味。我們下來,試圖從這場短暫的幻夢中醒轉。

(15 / 35)
古羅馬的日常生活:奇聞和秘史(出版書)

古羅馬的日常生活:奇聞和秘史(出版書)

作者:阿爾貝託·安傑拉/譯者:廖素珊
型別:史學研究
完結:
時間:2025-02-13 07:28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當前日期:
Copyright © 2025 古族閱讀網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體版]

聯絡我們:mail